金貝比(玅瑾老師)一直堅信品德是人一生中最重要且最需要學習的事物,因為它能讓我們一輩子都帶著走,而但丁也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品德是一種內化的行為,它無法立竿見影,它得靠長期模仿學習及觀察,最後一點一滴潛移默化而成,換句話說,品德的培養需要時間,孩子從出生那刻起,我們就應該把握每一分一秒好好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觀,而洪蘭教授於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第209頁一書中也提到【品格(德)三歲定終身】,這也是金貝比(玅瑾老師)一直向家長大聲疾呼的,信與不信,三歲便知曉!家長常疑惑:“為什麼都三歲了,別人家的孩子一講就通,我們家的孩子一講就盧?”這關鍵就在於孩子從落地的那刻起,父母是用什麼態度在對待孩子?是什麼事都順應孩子.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還是父母與孩子間會用溝通引導的方式達到一個平衡點?總之~“大人的態度”是影響孩子品德於三歲就定終身的最大關鍵!
金貝比(玅瑾老師)一直堅守著【幼兒教育是在教品德,而不是在教知識】的原則,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引導孩子應有的品德上,也因此金貝比(玅瑾老師)堅持【不辦活動.不提早寫字.沒有回家作業.沒有評量測驗及沒有才藝課】,因為金貝比(玅瑾老師)不旦要讓孩子每天都有正常的生活作息,更要將這些時間省下來,然後把時間花在引導孩子往正向的品德發展,最後讓孩子快樂學習!有關品德的文章或書籍市面上琳瑯滿目,大家也都知道品德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及處事態度攸關重大,但品德真的不好教,它需要一步一步來,它更沒有時間進度表,最重要的是它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孩子的品德只靠學校或家庭單方面引導,最後還是會歸零,而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品德不夠堅持,不僅會歸零,甚至還會變負的,可見“互相配合及堅持”是影響孩子品德好壞的最大兩個因素!
金貝比(玅瑾老師)不能保證孩子將來的成就有多好,但至少金貝比(玅瑾老師)能確定~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未來他的身心絕對是健康的,但前提之下學校和家庭一定要【互相配合及堅持】,【互相配合及堅持】才是讓孩子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無論現在或未來,金貝比(玅瑾老師)一定會秉持這樣的信念為孩子的品德更加努力,但願你們也是!
◆◆◆◆◆◆◆◆◆◆◆◆◆◆◆◆◆◆◆◆◆◆◆◆◆◆◆◆◆◆
下文摘自/啟發思考能力有技巧/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文/國語日報2004/10/26 家庭版
http://parentschool.so-buy.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4111201&Category=104081
我常想,臺灣上課的節數比美國多,學生寫作業的時間也比美國學生長,為什麼我們在創新發明上比不上人家?有一點很可能是我們到現在的教學還是偏重在知識的傳授,比較少思考的啟發,我們很注重進度,每個老師都有進度要趕,沒有人坐下來想一下為什麼一定要趕進度,知識的獲得並不是一定要坐在課堂中才能得到,孩子如果想學,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學得最多最好的反而是在他自己的自由時間,因為那是一個主動尋求知識的歷程。老師如果沒有進度的壓力時,課堂時間的運用便可以針對學生的需求活潑起來,在《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中,老師把一部份上課時間花在練習待人接物的禮儀上,使他的孩子走出去懂禮貌,在別人還不知道你的能力之前,先對你有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