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一)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佛告阿難:『汝今將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阿難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一望知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塗脂粉,或薰蘭麝,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後,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認得。』佛告阿難:『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入於伽藍,聽講經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聞語,痛割於心,垂淚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報答?』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
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時,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懷胎時,第三月中,猶如凝血。母懷胎時,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懷胎時,第五月中,兒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母懷胎時,第六月中,兒在母腹,六精齊開,何者為六?眼為一精,耳為二精,鼻為三精,口為四精,舌為五精,意為六精。母懷胎時,第七月中,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萬四千。母懷胎時,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竅。母懷胎時,第九月中,兒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質,桃梨蒜果,五穀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此設喻山,一度崩來,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母懷胎時,第十月中,孩兒全體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決為孝順之子,擎拳合掌,安詳出生,不損傷母,母無所苦。倘兒決為五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攪,又彷彿似萬刃攢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晰言,尚有十恩:第一、 懷胎守護恩;第二、 臨產受苦恩;第三、 生子忘憂恩;第四、 咽苦吐甘恩;第五、 迴乾就濕恩;第六、 哺乳養育恩;第七、 洗濯不淨恩;第八、 遠行憶念恩;第九、 深加體恤恩;第十、 究竟憐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
第二、臨產受苦恩 頌曰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五言古詩
感遇四首之一 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 弋者何所慕
感遇四首之二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一)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五言古詩
感遇四首之一 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 弋者何所慕
感遇四首之二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一)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第一篇立命之學》
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餘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餘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餘引之歸,告母。
母曰:「善待之。」
試其數,纖悉皆驗。 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鬱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
余遂禮鬱為師。
觀玅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五言古詩
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 弋者何所慕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五言絕句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草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倉 王禹偁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乾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
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
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
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
發揮,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
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
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壹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乾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
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
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
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
發揮,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
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
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壹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五言絕句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草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倉 王禹偁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壹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