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擦牆壁(玅瑾老師) 

   我很重視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會教孩子如何~掏米。洗碗。洗毛巾。從茶壺倒冷開水到自己的水壺。綁緊垃圾袋。鋪垃圾袋,改天我還會教他們怎麼洗馬桶。。,我覺得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生存能力,這比學歷還重要,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讓自己活下來的能力都沒有,那就別論自己的人生想幹嘛又幹嘛了,活著~就是要"靠自己"好好活著,而不是老想著靠別人替你鋪路,我的人生觀就是這樣,人生觀影響我的教育觀!~"使用可伸縮的桿子擦拭牆壁"就是我要教他們活下去的生存能力之一,"乾淨整齊的環境"可以使人心穩定下來,心穩定,腳步才能走得更穩定;心不定,一切就會亂了分寸,孩子也該學習這樣的心靈層次。。。我拿出3根桿子,我說:"這是可以伸縮的桿子,那你要如何知道它的長度有多長呢?"秉耘說:"放下面,3個(根)拉長一起比",柏誌說:"用方法",我說:"對,要用方法,用什麼方法呢?我們可以用皮尺量,可是如果沒有皮尺呢?!這個時候我們就真的要用方法了。。手掌,手掌是老師想到的方法,也是教你們要會變通的方法。。"我用自己的手掌從桿子的一端量到另一端,量後我說:"這根桿子大約是20個手掌長,因為我們用手掌量只是個大概,所以量完後我們必須加個"大約"。。",接著我讓他們也實際用自己的手掌來量桿子長度。。秉耘用自己的手掌量時有抓住重點~他量第一個手掌後,接著要量第二個手掌時,他會把第一個手掌的"終點"當成第二個手掌的"起點",以此類推,整支桿子量完後秉耘說:"大約26個手掌","大約"也是秉耘抓的第二個重點,為什麼我一直對孩子"專心"的學習態度很要求?!"不專心"根本不會把我上課的重點聽進去,"專心"除了抓到重點後,還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去納涼,不是很好嗎?!

。。柏誌開始用自己的手掌去量桿子長度,他在量時,有時下個手掌的"起點"會接著上個手掌的"終點",有時下個手掌的"起點"會"重疊"上個手掌的"掌心",雖然時對時錯,但邊量他會記得依序數著:"1個手掌。2個手掌。3個手掌。。。10個手掌",數完第10個手掌後他繼續量,但仍依序數著:"1個手掌。2個手掌。3個手掌。。。10個手掌",所以即便桿子大約是他的20個手掌長,在柏誌的口中永遠是"10個手掌",也好,柏誌無法正確量出手掌數量,但至少讓我知道他的1-10的數數能力不錯,學習沒有在混的!~~"手掌"可以當測量工具,那"桿子"可以當測量工具嗎?當然可以啊,這是一種逆向思考,也是孩子該學習的一種邏輯能力,孩子想不到的大人可以引導,孩子想到的大人可以支持,這是一種"教學相長"。。我把桿子當測量工具來量教室地墊的長度,量完後我一樣說:"地墊大約6個桿子的長",換他們來量。。,秉耘在量時一樣秉持那2個重點:1。前一個終點就是下一個起點;2。"大約"是很重要的結論,所以結論大約是4根桿子長。。。;柏誌在量時有"盡量"秉持那2個重點:1。前一個終點"大多"是下一個起點;2。結論他說:"大約5根"!~前面提到"皮尺",皮尺也是一種度量工具,只是接下來我要讓他們嘗試用"不同的起點"來量桿子長度,我先:(桿子前端)起點0公分,我量出(桿子末端)終點35公分;秉耘:(桿子前端)起點10公分,秉耘量出(桿子末端)終點45公分;柏誌:(桿子前端)起點5公分,柏誌量出(桿子末端)終點40公分。。。可喜的是,我們三人量出來的桿子真正長度都是35公分,我問:"為什麼起點不同,終點不同,但是我們3個人量出來的桿子長度都是35公分呢?"秉耘說:"因為從一開始也不一樣,從10開始也不一樣",柏誌說:"因為比1多少再用長~",我說:"不管從幾公分當起點,我們都必須把它當成0,所以長度都是一樣的~"!~好啦,勞碌命的老師終於可以在年前大掃除少一點勞碌了,"今天"老師等很久了,只是當小幫手前你們得告訴老師:"等等你要如何拿長桿子擦牆璧?!"秉耘說:"我要斜斜的擦~",柏誌說:"擦完我就要休息~"。。柏誌,還沒開始擦你就想到要"休息了",我看老師對你期望不要太大好了;秉耘,你說要"斜斜的擦",那"正正的部份"你打算怎麼做?丟給老師嗎?!~呼,既然我說過要培養你們的生存能力,那麼我是應該好好放手,不要想太多,"想太多"會是一種阻礙,還要用"通樂"才會暢通無阻,實在麻煩,還是"靠自己別想太多"比較方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