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對應能力~如附件(邦邦.阿甫.緯澤-小萍老師) 

  我們常看到(考題有)配對對應這兩個名詞,其實這兩者是類似但卻是不一樣的,配對就是A和B配起來,它們可以一起用來做(完成)某一件事,例:梳子(A)和鏡子(B)可以一起用來一邊照鏡子一邊梳頭髮.碗(A)和湯匙(B)可以一起用來吃飯...;對應則是“A和B都是一樣的”,例:碗(A)和碗(B).書(A)和書(B)...,如果再不懂對應這名詞,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課程,大概就可以了解之~~老師讓大家一個一個輪流來,當老師做什麼動作時,例:抓頭髮.炒菜.跺腳..這位小朋友也要跟老師做一樣的動作(這就是對應),而老師在做這些動作時是不出聲的,老師邊做還會邊問他:“你覺得老師在做什麼?”例:老師做了炒菜動作,但如果小朋友說:“老師是在煽風~”,老師也不會否定孩子的“創意”答案~“煽風”,我想說的是,看似一個簡單的對應動作,其實金貝比的老師就有能力可以看出孩子的“思考能力到什麼地步”了?這思考能力的便是“創造力+邏輯力+理解力..”,你會問我們是怎麼判斷出來的?我可以很有自信告訴大家~“如何判斷?..書上是找不到答案的”,這全然是靠老師的經驗.觀察及專業知識..全部攪一攪就可以判斷的,這樣懂了吧~!..好啦,我們光讓孩子跟老師做一樣的動作實在太單調了,問問他們一些不起眼的題目才有趣嘛~“告訴老師,你為什麼要跟老師做一樣的動作呢?”邦邦說:“因為人家如果跟你做不一樣的動作,你就打叉叉~”;阿甫說:“因為這樣比較好玩~”;無論老師做啥動作,緯澤就是不跟老師做相同的動作,通通以“一抹微笑置之”,呵,也好啦,這總比他送老師“結屎臉”還好吧~!..“做相同的動作”可以判斷孩子的對應能力如何?“紙筆測驗”當然也是觀察他們對應能力的方便門之一..來,老師一張紙,你也一張紙,老師先在自己的紙上畫出3種線條| ⌇∩,你們的紙上老師先分別幫你們各畫2種線條,|  ∩   ⌇∩ | ⌇ ..,老師和你的線條“對應”之下,你認為你缺了哪一種線條,請你把它補畫出來..(老師:| ⌇∩邦邦| ⌇ )邦邦還不錯,把少的畫得微妙微笑,可見他的對應能力(知道少了)及小肌肉(畫功)發展得都很不錯;(老師:| ⌇∩.阿甫| ∩阿甫很值得鼓勵的是~1.他一眼就看出少了 ⌇,2.說真的,這線條⌇對一個4.5歲的孩子是很難的,但阿甫在畫時他是很“小心翼翼”地想把線畫得“彎彎曲曲”,雖然畫出來彎曲的弧度不是很平均,而是有大有小,但是他畫出來的每個弧度就真的都是弧度(彎曲),這點讓我覺得~阿甫是盡了最大的力去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非常讓人感動,也是值得被鼓勵的,換句話說,一個小小的對應活動,老師看的重點不是只有“畫得對不對”,而是也在看“孩子有沒有用心在對待自己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上~”!~來說說緯澤吧..老師:| ⌇∩.緯澤| ⌇ ,呵呵,這個緯澤看似可口樣,其實人家他也是有在用腦袋的,他也知道他的紙上少了的線條耶,所以他拿筆在紙上補畫了(,哈哈,雖然他只畫了一半的,但是很厲害了啦,因為他才實歲2歲,能畫出一半的真的很不錯了啦,這總比那些還在發呆流口水的小娃娃還值得為他放煙火了~!..課程最後我們來個難上加難的,每人手上都有一張多宮格的紙,老師先挑幾格並在上面各畫不同符號,例:◇╳→...你們把自己的紙跟老師的紙對應一下,最後在對的格子中畫出跟老師一樣的符號...很難喔,沒關係啦,大家就當是嚐鮮囉,新經驗嚐久了會變舊經驗的,舊經驗越多對你們的思考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放輕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