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氣壓(玅瑾老師) 

  我是一個很喜歡把小學課程拿來幫又文。秉耘和柏誌上課的老師,不是我在揠苗助長,而是

我會以【幼兒發展理論為基準】,【小學課程為我的教學參考資料】,有時真的不佩服自己的幼教功力真的了得,因為我連自己也不曉得是如何勝任混齡教學的?!非但如此,就連跟我緣份很多年的孩子,我竟也能把他們的程度提升比該年齡層多好幾倍,這也是我最詫異的地方,可能吧~我的【不比較但因材施教】是最大的因素,。。一直以來我對教育都是這樣的信念!~"在兩個杯口相向的杯子裡放一顆乒乓球,再從上面往中間吹氣看看會有什麼現象?!"這是我安排的科學實驗,不過實驗歸實驗,他們到底會跟杯子。乒乓球擦出啥火花是沒人能想像的,畢竟他們還是小孩子,小孩的思想有時不是大人可以拿捏的,但是這樣的火花卻是我判斷孩子能力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或許我有很多觀點跟一般幼教老師比較不同(所以我才會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啊~),這跟我的個性有很大關係,但就是觀點不同,所以我就比較不會用一般坊間的方式去對待任何一個孩子,我會想盡辦法找出適合那位小朋友程度的方式來解說或出題,當然有時方式不適用,我就會"立刻修正","立刻"真的考驗我的專業跟臨場反應,不過通過都難不倒我,不然~又文。秉耘和柏誌怎麼越讀越進步,而不是越讀越到退嚕~!~"杯子。球"是今天的主角,那我們一個一個來。。杯子就當又文的考題,球就是秉耘和柏誌的試題。。單拿杯子真的太便宜又文的智商了,所以~我擺了一樣都是紅色的"碗。杯子"在又文面前●▍,接著我另拿一個杯子▍,然後我將杯子"疊"在又文面前的杯子上,我說:"杯子",我再另拿一個碗●,我一樣將碗"疊"在又文面前的碗上,我說:"碗"。。"示範=身教+言教=又文都在模仿學習",而"碗。杯子。疊(的動作)"就是考題的重點,順道一提,以前學校老師一直跟我們強調:要測試孩子的程度~"過程比結果(分數)重要",也就是說,學齡前沒有所謂的考試,想了解孩子的程度就是從孩子操作教具。上課應答。或。。等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去觀察,這觀點相當重要,也是我每次上課都會出2-3個題目來讓他們玩玩的用意。。。我們趕快把目光回到又文身上,免得他又用老招術~"假哭"來掩飾他的機靈了。。我示範後拿一個杯子給又文,我只跟又文簡單說:"杯子。疊",簡單說就好,說得落落長(太複雜)又文是聽不懂的~,應該是說,對於正在學習(聽)如何說話的孩子,"慢慢說+簡單說+標準地說"是大人要把握的關鍵,關鍵把握住就不用太擔心"小孩怎麼還不會說話"了?!。。又文拿到杯子▍後就把杯子▍放到碗●上面,這時柏誌就給了又文一個符號。。我把地上的碗●改放成杯子▍,也就是地上有2個杯子在又文面前▍▍,我一樣拿一個杯子▍給又文,我跟又文說:"杯子疊杯子",又文頓了幾秒,最後把他手中杯子的杯口(朝下)往地上杯子的杯口(朝上)一蓋,完成了他認為的"疊"杯子,這時秉耘就給了又文一個符號。。,"杯口蓋杯口"雖然不是"疊",但~1。當我發完口令,又文就立刻"蓋"→表示又文真的聽懂人話;2。杯口"狠狠地對準"杯口蓋,→表示又文手眼協調能力還不賴,所以不用太擔心他的動作發展還停留在娘胎~~【一件事若能從很多角度去觀察孩子,天底下就絕對沒有笨小孩了】!~杯子完換球。。我在2個一模一樣的碗內各放數顆球,一個碗的球數多,一個碗的球數少,我問秉耘和柏誌:"用目測的方式,哪個碗球數多?哪個碗球數少?為什麼?"秉耘說:“那個(A)碗多,因為這個(B)是6(顆球),那個(A)很多”,我說:"你怎麼知道這個(B)是6顆",秉耘說:“因為我剛剛有(偷)數”,我說:"目測可以用數的方式嗎?"秉耘~無言 ;柏誌說:“ 這個(A)比這個(B)還多”,我說:"為什麼?"柏誌說:“因為這個(A)比這個(B)還多”, 我說:"我知道啊,但是為什麼啊,為什麼是重點,你都不知道嗎?!"柏誌說:“因為它(B)有裝很少啊,因為有很少的乒乓球”,我說:"目測就是要張大眼睛看,然後不能數,最後看完就發現~這個碗裝的球沒有滿出碗,那個碗裝的球有滿出碗,所以我們就大概知道~那個碗的球多,這個碗的球少,因為是"目測",所以可以說"大概"~"!~"平均分配"這詞兒對又文好像很難,這又讓我想起以前大學在上"幼兒性教育"這門課時,老師說:"教孩子認識性器官時,請不要用雞雞或鳥鳥代替陰莖,對孩子而言,"陰莖"就像孩子在認識五官(眼睛。鼻子。。。)時一樣,它們都只是個名詞而已。。!"。。我把這樣的論點套用在我的教學上(所謂"套用"顧名思義就是:書本都沒提到,是我的腦筋想到),所以"平均分配"對又文只是個名詞,只是個我要用來刺激又文潛能的東西之一而已,只要我教了,又文就懂了,這次不懂,下次也會懂(秉耘和柏誌是過來人,問他們就知道了~)!。。我擺3個碗(ABC)在又文面前,然後我手中拿3顆球,我將第1顆球放A,第2顆球放B,第3顆球放C,我在放時我不會刻意解釋"平均分配",但我會故意說:"1顆(A碗)。1顆(B碗)。1顆(C碗)"(  ) ,我示範完平均分配後,我把球淨空,只留3個空碗,我交給又文1顆球,但又文卻要我手中全部的球(1+2=3),他要不到還一直"啊啊啊"地叫,就是看能不能多少"啊"到更多球,這時柏誌看不下去了,柏誌忍不住說:“啊。。也沒用”,我說:"哥哥從小就知道不能用啊,你一直啊啊啊有用嗎?!",柏誌又接著說:“你就是在玩啊啊啊。。”,這時秉耘也忍不住跳出來跟又文說:“我從小就知道(不能用啊的),我(從小)都開心了”,又文被我。秉耘和柏誌洗腦後,天啊~他真的不再"啊"了,原來"洗腦"也可以這麼神奇喔,真有"洗腦"的~,"沒啊了"的又文怎麼了呢?!他啊~看到秉耘和柏誌在示範。。題目:4顆球,分給3個杯子,剩()顆?

●●●●→●●●(第1次分)→  ●●(第2次分)→   ●(第3次分)

     第1次:4-1=3   第2次:3-1=2    第3次:2-1=1(剩)

,又文還真的學哥哥們把"1顆球放進1個碗內()",只是又文放完後就忍不住把整個"碗+球"拿起來啃,這時柏誌嘆口氣說:“沒辦法,他(又文)把它當蒸蛋。。”!~乒乓球當蒸蛋吃了還得了,快,我們趕快拿它們來實驗。。其實實驗過程中也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老實程度"了~秉耘→吹完氣直接用杯子推著球滾;柏誌→吹完氣直接用杯子蓋住球,不讓球給跑了;又文→邊舔冰淇淋(球+杯子)邊看戲;老師我→努力地吹著氣,就是要看看球會耍啥把戲?!不過努力的結果是~戲沒看著,自己就已經無氣無力。。。,還是當小孩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