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金貝比奇摩部落格 文章分類:金貝比-玅瑾老師的心聲2008/11/29 21:34)
【懲罰(處罰)】
“懲罰(處罰)”的狹隘定義為”打“;廣泛定義為”罰坐.罰站.罰剝奪玩的權利...“,而幼兒教育對“懲罰(處罰)”的定義通常為後者(罰坐.罰站.罰剝奪玩的權利...)!
我想說:“會懲罰(處罰)孩子的人不見得不愛孩子”;”都不懲罰(處罰)孩子的人不見得很愛孩子”,”愛孩子”的定義並不在於你會不會懲罰(處罰)孩子,而在於你對孩子的那顆心,也就是說,當孩子不斷犯錯,你也不斷用溫柔婉約的口吻勸導過他,但他的行為還是嚴重影響他人自由,例:無理取鬧尖叫.亂哭...吵到他人安寧;動來動去不斷影響老師上課氣氛;想大便不去洗手間,故意大在褲子上,還得麻煩大人處理...,上述如果為了糾正孩子偏差行為.為了讓孩子將來可以融入團體生活,為了讓孩子早日獨立,為了讓孩子將來可以成為一個至少具有倫理道德的人,這時您不妨可以省思~”我該不該懲罰(處罰)孩子了”?
我無法告訴大家”到底要不要懲罰(處罰)孩子”?我只能提醒大家把握2個原則,必要時您是該改變你愛孩子的方式了...
1.孩子目前出現的行為是否已經嚴重影響他將來的發展,例:可能無法適應團體生活?可能長期都須別人為他打理一切?可能其他同儕對自己的孩子開始很反感了?可能每位老師對孩子都開始頭痛了?...
2.所謂“給孩子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自由才叫作“自由”,也就是說~給孩子自由是好的,但當孩子的過度自由已經嚴重妨礙他人時,就得考慮是否該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該只想到自己,這社會還有別人,我們要多替別人想一想...”
《懲罰(處罰)孩子是有技巧的》
舉個例子:A打B,B去告訴大人...
★錯誤示範
大人告訴A:"A,你打B喔,你知不知道打人會痛,來,B你打A一下,讓他知道打人很痛..."
A打人固然不對,但大人要求B再打A,讓A知道痛的感覺....,這樣打來打去他們是不懂大人用意的,孩子看到的只是~"打,別人打我,我就是要打回去...", 而且B回打A,A心靈是會受創的,雖說A錯在先,但是A親眼目睹:”B打我,而且是大人叫B打我的,原來大人是可以叫(教)小孩打人的...
”
★正確示範
打人固然不對,而打來打去更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就像孩子跌倒了,您叫孩子去打地板出氣;孩子無法自己組裝玩具,他就氣到丟玩具...,”打來打去.打地板.丟玩具...”這些方式都不能徹底把問題解決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幼兒教育就是引導孩子勇敢面對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試圖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導孩子逃避問題(現實),因為當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時,孩子已經習慣以“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大家自相殘殺.都怪別人不對...
,社會會亂成一團的,甚至他可能連你都會下毒手的...!孩子很單純的,解決方式~大人可以告知孩子:”打人可能會造成什麼後果?跌倒了是不是因為自己都不專心走路?丟玩具只會把玩具弄壞,是不是該動腦想一想,換個角度組裝玩具?...””人身攻擊(大人叫B打A).自己吃虧了只會怪別人.從沒省思自己做錯了什麼?老是用些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幼兒發展心理學最忌諱的事,是會嚴重影響孩子心靈(心理),後果真的會不堪設想,大人勢必得好好思考並帶著孩子試著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
【獎勵】
大家都知道“孩子是需要受到肯定與鼓勵”的,但“肯定與鼓勵”不是指一定要用物質(糖果.玩具.貼紙..)去犒賞孩子的努力”,例:考試100分就給孩子100元來犒賞他這陣子的“辛苦與努力”;飯很快吃玩就給孩子一塊糖來表揚他很厲害~”能把飯吃光”;有認真看完一本書,等等就帶孩子去兜風來獎勵他剛才“有認真看書”...!獎賞的方式不限物質,”口頭讚賞.支持和鼓勵”也是獎賞的方式之一,只是大家很愛用“物質”獎勵,因為”物質”看得見.方便...,所以很有感覺.也能騙孩子安靜.不吵你...;“口頭”鼓勵跟空氣一樣,看不見也摸不著,而且孩子會有更多時間來煩你,所以一點感覺也沒有!
幼兒教育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如果認清幼兒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孩子是會越教越順手,越帶越好帶,有種“倒吃甘蔗”的感覺,如果老是以“表象”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您就會有”一直在吃苦瓜”的感覺,而且越吃越苦,越來越力不從心!“表象”的幼兒教育就很像人的“外表”,幼兒教育的“本質” 就很像人的“內在”(表象=外表;本質=內在),
“外表”必須經過長期的打扮.維持.掩飾真實的我..,這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到最後會不長久,會很累人;“內在”是一種修為的養成,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智慧...,它不須經過精心打扮就能讓旁人感覺~”這人由內散發出一種無法形容的真.善.美”,它是可以長久的,且可以呈現出最真實的自我!
如果把對孩子的獎賞套在幼兒教育的“表象”(外表)跟”本質”(內在),我可以這麼解釋:給孩子100元來犒賞他這陣子的“辛苦與努力”;給孩子一塊糖來表揚他很厲害~“能把飯吃光”;帶孩子去兜風來獎勵他剛才“有認真看書”...這些就是幼兒教育的”表象”(外在),但您只是在做一件“治標不治本”的事,而且是在誤導孩子的價值觀,您沒讓孩子了解到~考試是為了了解自己須加強的地方在哪裡?吃飯本來就要吃光,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而不是為了吃糖而吃飯;看書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為了兜風或看給大人看才看書...,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睡覺不是睡給大人看,睡覺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專心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誇讚,專心是一種自我要求的學習態度;主動打招呼不是為讓讓人說”你好乖”,而是一種自己懂得尊重別人的表現...,孩子就會漸漸懂得自己的“本份”是什麼?他就會了解”某些事本來就該如此做,因為是為了“自己”好!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幼兒教育的本質(內在.本份)”是一種修為的養成,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智慧..”它可以歷久不衰,而且會讓人漸漸感覺這孩子越來越真.越來越善.越來越美...越來越喜愛他了!
“口頭讚賞(例:你好棒!你真行!你真聰明...)”~可以常對孩子這麼說嗎?”~這是我從很多家長身上發現的現象,我不能說”可以常用或不能用”,我只覺得”口頭讚賞”跟”物質獎賞
”都要把握一個原則~”要有限度!”當我們發覺孩子對這兩者已經“習慣”,例:他已不再珍惜您給予的獎勵品或他已不在乎您誇他很聰明(因他自覺很聰明了),這時再繼續給予”口頭讚賞跟物質獎賞”就是危機了,我們該檢討~”我是不是給太多了?我是不是只重教育表象?不重教育本質了?”舉些例子讓大家省思..
★自我感覺良好
有個和我年紀相仿的朋友,她有個妹妹從小長得”真的”很像洋娃娃,當然當時稱讚她妹妹的人不在少數...有一年,我朋友和她妹妹為了某件事吵架(那時她妹妹已經20多歲了),當時不曉得是她妹妹已經詞窮無法跟她姐再吵下去,還是她從小就在喝采中長大,導致她到現在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她竟然對著她姐說:"...怎樣怎樣怎樣,我小時候人家都說我很可愛ㄟ,怎樣..."(說真的,朋友妹妹長大後,其實...其實~已經長得不怎樣了,但因她小時候被誇慣了,所以她到了20多歲還是自我感覺良好...唉,真糟糕!)
★重“表象教育”的結果
以前在幼稚園任教時,隔壁班有某位老師在孩子幼幼班時動不動就送小朋友小禮物(很便宜的玩具),所謂“動不動”就是~他們很乖地在上課也給,有回答老師問題也給,作業寫對也給,誇老師長得美也給(這就太扯了)...就這樣給禮物給到小班或中班時,有一天,老師又要發禮物了,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就很不屑地對老師說:"哼,那個禮物(玩具)又不好玩,而且我們家也有了..."!
~花個時間好好想想,您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