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紙上作業~分解(玅瑾老師)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上課的內容,尤其是"數"課程,對學齡前孩子似乎過於深奧?!我承認我是個不喜歡孩子任何學習都在原地踏步的老師,我承認我是個喜歡孩子接觸多元化刺激的老師,我承認我是個非常希望孩子能夠有自己思想但又不違背道德良知的老師,我承認。。。,雖然我有很多的"我承認",並這不代表我是個"會對孩子揠苗助長"的老師,寫到這兒我突然想起~我發現現代很多父母,尤其年輕父母,本著要孩子"童年快樂"就好,不要給"孩子壓力",我覺得這個觀念是對的,但有時這觀念擺在教養孩子的"很多行為"上就會行不通,我說的"孩子行為"就是"孩子態度",例:我們來談談孩子的飲食態度好了,在我的觀念裏,孩子最基本的就是"吃。睡。玩",這3樣要先做得"夠徹底",下個階段(例:小學後的課業。人際。。等)才能更順遂,也就是~"吃。睡。玩"就是個地基,"下個階段"就是開始建房子。。,我不會讓孩子在吃正餐時間玩或睡,而且我會要求孩子正餐時間把他該吃完的食量吃完,嚴格來說,這就是我要求孩子的"飲食態度",我也不會讓孩子在要睡覺時還在玩,我會讓孩子玩的時候盡量玩,我也盡量不干涉他們玩什麼,除非傷害別人或做不雅動作或說不雅的語言時我才會出面制止。。。說來說去,我就是在"要求"孩子學習"做事該有的態度",但我的"要求"(原則)有些父母就會當成"給孩子太大壓力。會讓孩子不快樂",這時我就得說:""要孩子童年快樂。不要給孩子壓力"這觀念不是套用在這個地方,如果套用在這個地方,那以後孩子一定會有偏差觀念"。。例子真的不勝枚舉,飲食態度≠不讓孩子童年快樂。給孩子太大壓力,這只是兆例中的其中一例,總之,"父母的(道德)觀念→絕對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態度",這是絕對的!~我們回到"課程"。。我很喜歡把小學課程當成我教學的參考資料,我不是要秉耘。柏誌和又文當世界第一人,而是我希望他們的思想更有邏輯性,我覺得一個人的"邏輯"真的好重要,但我也不會殘忍到讓他們一定要學會小學課程,不是這樣的,我有我的方式和想法,"因材施教"是我最厲害的功夫,也算最成功的,"最成功"是因為"我的方式。想法。因材施教"造就他們今日的學習成效,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揠苗助長"從不在我的方式和想法中! ~"總數量可以被分解成2等份,每等份是多少?"這是今天的紙上作業,秉耘和柏誌讀很久了,所以+和-都已經認識他們了,於是我問他們:"+是什麼?相+(++++)又是什麼?-是什麼?相-(----)又是什麼?"秉耘說:"+就是變很多,-就是變很少,相+(++++)就是加的意思,相-(----)就是沒有減的意思",柏誌說:"+就是很多+,-就是很少-,一個+和一個+合起來就是相+,相-(----)就是減的意思"。。。我說:"簡單說,+是變多了,相+(++++)就是變多變多變多變很多了;-是變少,相-(----)就是變少變少變少變很少~"。。又文,你不用知道這麼深奧的道理,你只要先認識+-符號就好了~~我把數張+和-散放在又文面前,我拿起其中一張的+,我說:"又文,你也拿一張+",當我在講話時,又文側著身假裝聽不懂人話,當我講完約10秒後,又文突然伸手一抓,還真的被他抓起了一張+,抓到了+,還沒等我開口,他就把+擺在我面前。。我再拿起-,一樣請又文去找-的符號,說也奇怪,只要又文伸手"一抓",還真的都會被他抓對(-)耶,我想,又文的手應該是隻"神抓手"!~會提到+-符號,是因為我要讓他們來進行以下的實作題目。。1+1=2~這簡單題目就交給又文,因為是"簡單"題目,那我們就讓又文"簡單"操作就好,有時簡單一點反而讓孩子印象深刻呢。。我和又文各拿一顆球,我把我的那1顆球放在盤子裏,這時我就說:"1",接著我再說:"+1。。又文,把你手上的那1顆球也放在盤子裏",我一說完,又文就把我放在盤子的那1顆球拿起來,我說:"不對,+1就是你的球要放盤子裏",說完我就牽著又文的手把他手上的那1顆球放盤子裏,我重新來~我放1顆,我說:"1",我牽又文的手放他那1顆,我說:"+1,所以1+1=2"。。2-1=1~盤內剛好有2顆,我對又文說:"2,-1,又文,你拿起1顆",又文還真聽我話,從盤內拿起1顆,這時我就說:"原本有2顆,拿起1顆剩1顆,所以就是2-1=1"。。上述+-法,又文可能有聽有懂,可能有聽沒有懂,"有懂沒有懂"都沒有關係,因為"有聽(進去)"才是1歲孩子的重點,我怎會知道又文都有聽進去呢?如果又文沒有聽進去,那他上面所做所為難不成都是"假新聞"嗎?!~我圖示給秉耘和柏誌看,為何對他們2位就用圖示?對又文就用實物?年紀不同。程度不同,當然就用不同方式呈現給他們看啊~~圖示:○○○ ○○○→()()()=6,3個()中各該填上啥數字及符號?為什麼?。。秉耘說:"(3)(+)(3)=6,因為那是3,那邊是3,合起來是6",柏誌說:"要弄2個,2個,合起來就是6",我說:"3個和3個合起來就是6,所以(3)(+)(3)=6";圖示:○○○○○○→□ □→(6-()第一次分=4,4-()第二次分=2,2-()第三次分=0)。。我說:"這裏有6顆球,有2個盤子,每一次都是一顆一顆分到每個盤子,共分了3次。。,那第一次分了幾顆出去,為什麼?(6-()=4)"秉耘說:"第一次分2顆,所以剩4顆(6-(2)=4)",我說:"很好,那第二次分幾顆出去呢?(4-()=2)"秉耘說:"第二次也是分2顆出去,所以剩2顆(4-(2)=2)",我說:"好,那第三次又分幾顆出去呢?(2-()=0)"秉耘說:"第三次也是分2顆,所以最後就剩下0顆(2-(2)=0)";我問柏誌說:"6顆球,2個盤子,每一次都是一顆一顆分到每個盤子,共分了3次。。,第一次分了幾顆出去?(6-()=4)"柏誌說:"分很多顆",我說:"第一次分2顆出去○○○○→○ ○,所以是6-(2)=4,那第二次分幾顆出去呢?",柏誌說:"分2個出去",我說:"對,第二次分2顆出去○○→○○ ○○,所以是4-(2)=2,那第三次又分幾顆出去呢?"柏誌說:"就是3出去了",我說:"第三次也分2顆出去 →○○○ ○○○,所以是2-(2)=0。。。我重新講一遍,6顆球,2個盤子,第一次分出去2顆,所以是6-(2)=4,第二次分出去2顆,所以是4-(2)=2,第三次分出去2顆,所以是2-(2)=0"~~以上我所教的都跟分解脫離不了關係,以下他們要寫的也逃不掉跟分解的關係。。我再強調一次,我不是那種重結果的老師,"過程"才是我想觀察的重點。。過程中。。秉耘批改柏誌的作業,還沒批改前,柏誌就對秉耘說:"我寫得很好喔",秉耘說:"寫得歪七扭八的"。。因為寫得歪七扭八的,所以秉耘就給柏誌批得滿將紅。。又文 很想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業,瞧,他還把紅筆舉得高高,以為自己是自由男神呢,誰知男神當不成反當了衰神,因為他連紅筆蓋都開不了了,還談要當啥神的,我看又文還是每天早睡早起才有神,也就不會常作白日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