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寞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感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