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奇數和偶數(玅瑾老師) 

    數的奇數(數字1.3.5.7.9..)和偶數(數字2.4.6.8.10..)其實不難教,但就是要看大人用啥訣竅讓孩子了解,我發明的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或許是以他們的發展而言算是“不是最好中的比較好的”!~我習慣把奇數說成“沒有好朋友”, 偶數說成“有好朋友”,因為如果數量以2個為一組來排的話,例:數字3,量的排法就是●● ●,那我會以最後一個●為主,然後告訴孩子:“你們看,●的旁邊都沒有●了,所以它沒有好朋友,也就是數字3沒有好朋友,所以是奇數!”再比方數字6,量的排法就是●● ●● ●●,那我就會以最後一個●為主,然後告訴孩子:“你們看,●的旁邊有●,所以它有好朋友,也就是數字6有好朋友,所以是偶數!”總之,“有好朋友就是偶數,沒有好朋友就是奇數”,而對年幼孩子或還傻傻分不清楚的孩子,在教導他們“奇偶數”概念時最好配合“量(可以用實物來排)”,這樣他們對奇偶數才不會覺得很抽象;至於年紀較大或比較又邏輯抽象概念的孩子,其實只要口頭點醒他們:“8,有好朋友就是??,3沒有好朋友就是??”!~大家略懂概念後,我們開始進行今天的課程吧..首先我準備了2組數字卡1-10,我先拿出1組,然後邊唸邊將它們依序排好1.2.3...10,接下來我拿出第2組數字卡1-10,我一樣邊唸邊將它們依序排在第1組數字卡的下面,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當我不斷複述完:“1.2.3..10”,也幫他們洗好腦數字1-10的順序後,我依序收起第2組數字卡1-10,然後我要瀅羽.詠綦和心怡來進行下列活動:

一.將第2組數字卡依序排在第1組數字卡的下面(瀅羽+詠綦)

我將第2組數字卡交給給瀅羽,結果瀅羽一下子就將數字卡1-10依序排在第1組數字卡的下面了,或許是瀅羽手中的數字卡剛好有按順序,也或許瀅羽真的懂1-10的順序,或是有第1組的對照,所以瀅羽就很得心應手地將第2組數字卡1-10依序排好,反正不管如何,至少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瀅羽再度熟悉了數字1-10的順序了”;我把已經按1-10順序排好的第2組數字卡交給詠綦,但詠綦卻自己將它們先弄散,也就是第2組數字卡不再按1-10的順序了,詠綦拿起手中的其中一張數字卡5,他就將5放到第1組5的下面..,前面第2組的幾張數字卡即使沒按照順序,但詠綦都能將它們放在對的位置,只是當他拿到數字卡6時,他開始疑惑了,因為他不知道這張6到底是6還是9,這時瀅羽就主動湊過身子來跟詠綦一起討論(這麼小就懂得討論還真不錯),討論沒幾秒後,他們倆就決定將手中的數字卡6放到第1組6的下面,只是他們放時是放顛倒的,也就是放成9樣...詠綦繼續放其它數字卡,一切進行很順利,但當他拿起手中數字卡9時,他又開始疑惑了,因為他不知道這張9到底是9還是6,這時瀅羽又主動湊過身子來跟詠綦一起討論,討論沒幾秒後,他們倆又決定將手中的數字卡9放到第1組9的下面,只是他們放時還是放顛倒的,也就是放成6樣..,“顛倒”常發生在學前階段,不是因為孩子智商出了問題,而是因為這時期孩子的空間概念發展本來就不是那麼完善,這發展大約到小一後就能改善,而在這段期間大人也別太擔心孩子的學習,反正孩子錯了就修正他正確的,或用一點小訣竅讓孩子了解,例:6和9,大人在製作數字卡時可以在數字卡的旁邊點個點,這樣6和9就比較好辨識了,1..2..3..........10.,等孩子能力夠了,即使6和9旁邊沒個點,孩子自然能判斷出來!

二.第1組數字卡從中拿掉一張,再請孩子歸位(心怡)

這活動挺簡單的,所以我就讓心怡來玩玩,但我又想讓詠綦和瀅羽有哥哥姐姐的模樣,所以等等我也會請他們參與其中..我從地上的數字卡1-10中拿走2,並將2交給心怡,我請心怡將2放回原來的位置,結果心怡一下子就放對了;詠綦從地上的數字卡1-10中拿走8,並將8交給心怡,我請心怡將8放回原來的位置,結果心怡也一下子就放對了;瀅羽從地上的數字卡1-10中拿走5,並將5交給心怡,我請心怡將5放回原來的位置,結果心怡也一下子就放對了,心怡放了3次,3次都賓果,所以我們就稱她為“賓果妹”好了!

~~關係到奇偶數的“數字1-10”已經進行完了,接下來我要給他們“好朋友.沒有好朋友”的概念,我請他們去找人手牽手,結果瀅羽和詠綦就主動手牽手,心怡雖然沒人牽,自己落單,但她看到瀅羽和詠綦在手牽手竟也笑得不亦樂乎,真的是個“很容易滿足的賓果妹”呢!~當瀅羽和詠綦手牽手時我就問:“瀅羽,妳和詠綦手牽手,表示你們是..”,瀅羽剛開始大聲說:“我是大哥大姐!”接著她又改口說:“我們要去散步!”說完詠綦接著說:“老師,我們是走走走!”那我又問:“心怡呢,心怡只有自己一個人,那表示她..”,這時瀅羽就大聲說:“心怡要走去看花!”為了要帶入“有好朋友就是偶數,沒有好朋友就是奇數”的概念(或說口頭禪也行),所以我除了不否定他們的答案外,我跟他們說:“2個在一起就是好朋友,只有1個,旁邊都沒有,就是沒有好朋友!”說完我開始示範排列“數字卡+方塊”,每每排列完一次個數字,我就會特別去指最後的方塊說:“它的旁邊都沒有好朋友,所以是奇數;它的旁邊有好朋友,所以是偶數!”~我讓孩子跟我一起參與排列“數字卡+方塊”,最後不管他們懂不懂“奇偶數”的概念,但至少他們已經對“奇偶數”不陌生了,這就是我設計這門課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