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削鉛筆(玅瑾老師) 

    在還沒略述新生定鑠(約2歲)狀況前,我先略述我個人我是一個"對任何孩子,不管長相.家庭背景.功課好不好.規矩好不好...等"沒有分別心的人,當然對家長也是,但是,我卻是一個"會挑選家長,但絕不會挑選孩子"的老師,我挑選家長的標準不在他們有沒有金銀財寶,而是在於他們的教育觀是否跟我差太多?..那天我跟定若媽媽說:"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只有我在努力改變孩子,家長卻都不努力,這讓我感到很寒心),從現在起我不再對每個家長掏心掏肺努力改變他們的孩子,但是我卻會暗中觀察家長,如果家長很用心,那麼我會跟之前一樣努力和家長一起改變孩子,但若讓我發現家長不在乎他們的孩子,那麼~我一樣盡我的責任抓出孩子的問題,最後把孩子的問題丟給家長去處理,我不再為他們憂心..",世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大人,更沒有一個完美的孩子,因為小孩無知,所以一定要教,當然,有些大人是明知故犯,有些大人真的是"不知道有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那天定若媽媽跟我提到定鑠外婆其實是一個"很謹慎的人",而且如果外婆的line是"已讀不回",不代表她不屑你的建議,而是她會去思考"自己到底哪個環結做錯了?她該怎麼改變?"定鑠讀了4天了,第一天時我就發現了不少問題,舉凡:吃飯雙腳會抖動,睡覺喝奶腳舉到天花板晃來晃去..,第二天時我發現吃飯和睡覺喝奶的習慣變好了,昨天跟定鑠外婆提到了這改變,外婆就跟我說:"因為定鑠在家吃飯是坐高腳椅,他吃飯時是會動來動去,我沒糾正他是因為我是想~"反正吃飯就是要開開心心的..,喝奶睡覺也是.."所以老師跟我說他第一天的狀況時,回家我就有糾正他了~","我沒糾正他是因為我是想~..."其實這觀念是很多自己帶"一個小孩",卻沒帶過"一群小孩"的大人都會有的想法,"一個"跟"一群"是差很大的,因為"一群"就會互相模仿學習,互相模仿學習就會有一些可怕的"後果"出現,老師就得花很多時間心思去一個一個糾正,一來對於有規矩的小孩是不公平的(因他們就只能坐著等老師糾正其他小孩,啥事也不能做),二來長期下來對老師的精氣神是很傷的,身體不佳的老師對孩子是沒好處的..,回到定鑠,定鑠有他的優點(學習力特別強),當然還有很多需要再改變的地方,而我要講一個重點是,當我不斷再跟您講"孩子有..."需要修正的地方時,請不要懷疑"我怎麼一直在嫌棄您的孩子"(我說過我是一個沒有分別心的老師),換位思考,我只是希望孩子能把缺點修正成優點,原本的優點+把缺點修正成優點=一極棒的孩子,懂我的心了吧~!~"使用削鉛筆器(機)練習削鉛筆,觀察鉛筆由粗變細的變化"是今天的課,一上課我就先拿出一枝有削過的鉛筆和沒有削過的鉛筆問:"這兩枝哪裏一樣?"亦帆說:"它們可以寫功課,要專心寫",亦帆說完定鑠就指著鉛筆說:"寫這個";我再問:"它們哪裏不同呢?"亦帆說:"有一個(枝)可以寫,有一個(枝)不可以寫",亦帆說完我就請定鑠跟宸叡拿著沒有削的鉛筆,亦帆拿有削的鉛筆,最後在白紙上寫寫看…!接下來我拿出○□△,因為我要讓他們用鉛筆將形狀切"一半",形狀被切一半後變成?形呢?

..,不過在切之前我想讓宸叡和定鑠先認識形狀名稱..

我先擺好形狀名稱:

 圓形 正方形  三角形

   □   △

接著我在擺上另一組名稱(對應):

(圓形)    (三角形)

 圓形 正方形  三角形

   □   △

最後一個名稱留給定鑠,結果定鑠真的擺對了喔!

(圓形)(正方形(定鑠))(三角形)

 圓形   正方形   三角形

    □     △

我請亦帆把3個形狀名稱交給宸叡來放,結果宸叡是這樣放的:

(圓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形   正方形   三角形

    □     △

~形狀都認識後,我請他們用鉛筆把形狀切一半,切一半後的形狀變?形呢?(□)亦帆說:"變成一列";(△)定鑠不回答,因為他只會切1/3,不會切一半(1/2);(○)宸叡一直用筆在○上認真滾來滾去,想聽他發言真的好難喔...!~我們開始削鉛筆吧..,亦帆早就指定要用削鉛筆機了,定鑠和宸叡別無選擇→削刀器非他們莫屬了..,第一次削鉛筆的經驗應該很特別,不會削→不太會削→很會削,"熟能生巧"就是這樣練出來的,"練習"真的太重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