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容量小萍老師) 

 容量的課程可以這樣上~在胖杯子內裝水再將胖杯子裏的水倒入瘦杯子裏最後觀察兩個杯子的水位有什麼不同?”..我想很多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容量“不是國小的課程嗎?這麼小的孩子上容量會不會太難了?”我說:”不會啊,“容量”對他們而言只是個名詞,就像~男生.女生.歸位.細嚼慢嚥.衣服.睡覺..一樣都是個“名詞”罷了,而且在孩子眼中,沒什麼叫作“很難!很簡單的!”差別只在於~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懂這些名詞?懂到什麼程度就好?..這得全靠老師的功夫!換句話說,“容量”看似很難,但如果我們用適合孩子的程度去引導他們認識“容量”,我想孩子對“容量”的理解力就會如“吃飯”那麼簡單,但如果我們高估孩子程度或一心一意要逼孩子到絕路,然後硬用一些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的方式去教他們認識“容量”,我想這對孩子而言才叫比登天還難!總歸一句話~“任何的學習對孩子而言沒有什麼叫作難不難的,只有..依

孩子程度及用對方式來讓孩子學習,我想~再難的學習也能化腐朽為神奇!”~~今天的課程原本打算~“先在胖杯子裝水,再把胖杯子裏的水倒入瘦杯子裏,再判斷哪個杯子容量多?”但考量胖杯子的水倒入瘦杯子後,胖杯子裏就沒有水了,“沒有水”對3歲的小孩而言猶如“隱形.抽象”,“抽象概念”是要小學後才會漸漸發展出來,3歲孩子還停留在“具體概念”,也就是說,教育3歲幼兒盡量用“實物”呈現,不能只對他們用“說”的,然後叫他們自己“用想的”,這是不對的,教育他們最好的方式是~“說+做“同時進行,大人拿實物多示範幾次,孩子才會漸漸懂你在表達什麼,這樣對他們的學習才有效率!~回到上題,老師既然考慮”胖杯子的水倒入瘦杯子後,胖杯子裏就沒有水了“,這對孩子恐怕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就改成這樣~”先將1量杯的水倒入胖杯子,再將1量杯的水倒入瘦杯子“,如次一來,胖瘦杯子都有水了,接下來就觀察~”同1量杯的水分別倒入胖瘦杯子後,是胖杯子的水比較多?還是瘦杯子的水比較多呢?(答案是一樣多)“...我想在還未進入今天的主題前,我還是習慣先讓孩子動動腦,因為有動就不會生鏽..老師擺出胖杯子和瘦杯子,老師說:”這是胖,這是瘦,有胖有瘦,還有什麼呢?“人家唱歌前要先”開嗓“,我們動腦前要先”開腦“,但腦怎麼開?老師知道邦名一定不會,所以老師就先幫他開一下,老師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男有女,還有呢?”邦名說:“還有..還有..還有..”!老師再說一遍:“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男有女,還有呢?”邦名說:“有男有女!”老師說:“還有呢?”邦名說:“還有長的,還有高的..”老師知道邦名一定說不出正確的“相反詞”,但他會想到“長的,高的”真的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老師告訴邦名:“很好,有高有矮,有男有女,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因為今天的主角是“胖瘦”,所以老師拿出胖瘦杯子,她在胖杯子內裝水,然後把胖杯子的水全倒入瘦杯子裏,這時老師問:“你猜,這時瘦杯子會變成怎樣?”邦名說:“變滿!”咦,你是真的用猜的?!還是用掰的?!還是真有三兩下?!瘦杯子的水雖然沒“變滿”,但它“變高”了

..呵呵,你~真藏不露喔!接下來的活動就看你是否有真功夫囉..“同1量杯的水分別倒入胖瘦杯子後,是胖杯子的水比較多?還是瘦杯子的水比較多呢?(答案是一樣多)”邦名你說:“答案是哪個杯子的水少?”邦名指著胖杯子的低水位說:“這個少!”..ㄛㄛ,答錯了不怪你,因為3歲的邏輯會有這樣的答案是很正常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