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秤真好玩(玅瑾老師)   

    “欲得知物品孰重?孰輕?”的工具真的很多,不過我若搬個磅秤來秤物品,我看這兩隻詠綦和心怡連1.2.3都搞不清楚了,更別論要他們看懂磅秤上的數字了,所以今天我就挑“天秤”來上就好,因為物品一放天秤兩邊就能一目了然“哪個重?哪個輕了?”我相信這種無壓力的課程對詠綦和心怡的心理還是最好的~!~天秤秤出來的結果會有“輕重”之分(“一樣重”就先別論),而“輕重”會讓我想到“相反詞”,於是在未讓詠綦和心怡接觸天秤之前,我想讓他們先來認識“各種相反詞(,例:大小.長短.輕重..)”,寫到這兒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會疑惑:“相反詞”不是大班或小學後才會接觸到的觀念嗎?!..不過我想說的還是:“孩子的學習沒有什麼叫作大班或小學後才能教的,學習的範圍是很寬廣的,它沒有時間限制,到處都能學,什麼時候都可以學,而我一向都把任何的學習當成給孩子的刺激,那麼要如何將這些學習用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我想就得看我的智慧了~!”~我印象中詠綦和心怡應該是第一次接觸相反詞,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我勢必得用實物來配合字卡,這樣他們才能印象深刻..我拿出字卡長短及長和短的吸管,我直接跟詠綦和心怡說:“長.短”, 我再拿出字卡大小及大張和小張的紙,我再跟詠綦和心怡說:“大.小”,最後我拿出字卡輕重及大顆和小顆的石頭,我 跟詠綦和心怡說:“輕.重”..上述大家可能會發現我好像都沒跟詠綦和心怡“多作解釋”?!是的,學習有時是不須要多作解釋的,“多作解釋”可能物極必反,“直接給”反而吸收更快,但這跟填鴨不一樣喔~!當我配合實物在介紹這些相反詞時,我發現只要我沒將實物拿給詠綦和心怡摸一摸時,他們的表情就會出現“好無聊”的樣子,畢竟“文字”和“說”的太抽象,以致他們無法去想像,但當我將實物交到他們手中時,詠綦和心怡興奮得很,心怡拿到很重的石頭嘴巴就張得跟石頭一樣大,詠綦拿到很輕的小石頭還會主動拿去跟心怡的石頭比一比..這些都代表著:“孩子愛的是”具體的”,”太抽象的“他們實在無法接受”~...現在,不管詠綦和心怡懂不懂相反詞,我要利用相反詞字卡來讓他們玩個“拼圖”遊戲,也就是利用“拼圖再認識一次相反詞”..我將字卡大小.輕重和長短這三張字卡各自從兩個字的中間裁掉,也就是大小=大 小.輕重=輕 重和長短=長 短,但是每張字卡中間的裁線皆不同,有的裁成/,有的裁成 <,有的裁成⌇,這樣的目的在於“自我錯誤控制”,就是孩子如果自己在玩時,若“字卡拼在一起時,裁線不對孩子就知道無法拼成一張相反詞”,這是蒙特梭利設計教具時所發明的“自我錯誤控制”方法,“自我錯誤控制”法大人可以自己設計,不一定要照專家的方式走,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可以“自己知道錯了”,不須“大人提點”,其實這也是讓孩子練習“主動”的 方式之一~!~我將裁好的3張相反詞散放,並示範如何拼出大小,示範後我請詠綦和心怡各自來拼輕.重和長.短,或許因為這是字卡不是實物,或許因為這樣他們倆第一次接觸“拼圖”,所以我有發現詠綦和心怡對這項活動一點興趣也沒有,我這人是這樣的,做任何事都會有始有終,相對地我對孩子的要求也會希望他們做到“有始有終”,不會或沒興趣都沒關係,但是至少要學習將事情作個“結束”,所以即便他們感覺懶懶的,但最後在我的引導下詠綦和心怡還是將拼圖字卡完成了,“學習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態度”,這樣的習慣我覺得這是現代很多人都缺乏的,我的教育理念就在於~“孩子要學習”態度“,而非”結果“!”~~課程最後我拿出天秤,原定要讓詠綦和心怡“先目測手中2件物品誰輕誰重?最後放到天秤上作比較!”,我想前面那步驟就先省了吧,因為想也知道他們目測不出來,所以直接請他們將手中物品放到天秤上秤還比較實在...詠綦不用我多說了,因我只示範一遍如何將物品分別放置天秤兩邊秤,他就會了..換心怡來秤,剛開始心怡還將物品直接放到天秤的中心軸上,導致天秤整個倒了..我將天秤立好請心怡重秤後,呵,她會將物品“通通”放天秤一邊秤,另一邊秤“空氣”,我請詠綦牽著心怡的手將一些物品放天秤另一邊,詠綦還真的有很細心地牽著心怡的手,然後一起小心翼翼將一些物品放天秤另一邊呢,所以最後的天秤真的呈現了“輕重”現象,太好了,這就是今天我要他們學習的其一項目,詠綦和心怡真的有親眼看到就好,至於他們有沒有真的懂我倒覺得無所謂,因為後面的日子這麼長,何須擔心現在他們懂了沒呢?!我從來沒在擔心孩子的學習結果,因為我只知一個真理:“只要不混,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懂了,急也沒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