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這是?影子(玅瑾老師) 

  去年最後一天的教學點滴我提到~"很多小孩在家跟在校的行為是兩樣情",這讓我又想起了"道德(規矩。人心。人品)",那天我再度閱讀【許文龍/零與無限大】的第291。292頁讓我體悟。。在21世紀還是有大人物重視道德的,許文龍先生說:"。。。光復以後,台灣的道德觀、人生觀一直發生問題,這些現象是果,不是因。因是什麼?就是教育出了問題。"。。。多元的社會裏什麼叫做「好」,是見仁見智的,也沒必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加規定。就算產生野雞大學,學生在說的「學店」,也不代表其他學校就是一流大學啊。不過,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道德觀,例如教人殺人放火,這就不行 。"。。我非常重視道德,我給道德的定義為"規矩。人心",雖然每天我都會上傳幫小朋友上課的照片,但那也只是用來告訴大家~"小孩可以教這個。。可以這麼教。。",並不代表我是非常重視教學結果的老師,。。道德不是單看照片或影片就能一窺究竟,它也不是一門課,它是從小就要開始被教育的因,一點一滴長期累積下來的果!。。之前曾有第一天正式就讀的小孩,午休時間一到就直接站到我的彈簧床上跳。嬉戲,我想,我的國小老師一直教育我們:"去別人家作客,千萬不要私自跑進別人寢室。。"。。更何況往別人床上跳?!難道這孩子的父母從小沒受過這樣的基本道德教育嗎?。。曾有好多家長帶小孩來參觀,小孩第一次進到我的教室也不事先問我:"可不可以玩玩具?"就直接把所有玩具玩過一遍,還弄得亂七八糟,家長看到也不制止,但當下我已對這樣的家教打了很大的x。。;曾有小孩讀久了,自認跟我很熟了,就開始隨便動我的東西,甚至我的親姪子也是,沒有先問一句:"我可以拿嗎?"就直接動手拿我的東西。。這些都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沒錯,每個大人的觀念與個性都不同,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的教育方式,但我認為起碼"最基本的家教要有",小孩很好教的,越小越好教,你教什麼。規定什麼,小孩至少吸收八成的,我舉個例子好了,又文讀了快10個月,亦帆讀了4個月,我每天給他們的規範是一樣的,有好幾次我們正在上課或複習或用餐。。,郵差或貨運剛好來按門鈴,我請又文和亦帆坐好不要亂動。。,待幾分鐘我簽完名收完貨回來,這兩小無猜的背影著實令人感動到快要噴鼻血~又文和亦帆真的一動也不動地乖乖坐好等我回來。。這就是道德教育啊。。,我從以下網址截取幼兒發展所提到的"道德"讓大家有個概念,這樣大家就會知道。。在幼教,我為何把道德擺第一,其它擺海邊了~~~(https://life.tw/?app=view&no=1012653&fbclid=IwAR35mjLBi_h02Mj7SVmSq-erN9t8R4eFiJkKw2wjJ83ZIna3w30QplAUsm8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從出生後就邁入持續發展的歷程...,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道德是由規則體系構成的,...。孩子的道德發展是有一定的階段性和次序性,通常也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研究也發現,其實孩子在4歲前是沒有規則概念、道德也不存在他們心中,是要隨著兒童的認知發展後,才會依循的產生不同階段的道德規則,皮亞傑把兒童的道德判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無律階段(約4歲以前)】:此時幼兒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孩子這時期在道德判斷上常容易受到情緒上或周遭人的影響,也不具備思辨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覺得有興趣的,或成人認為是好的,孩子就認為是好的。給父母的建議:在孩子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下,最容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響,因此父母應將希望孩子養成的品格在生活裡示範出來,並且明確的告訴孩子適當的行為是什麼,例:吃飯的時候不能玩食物。【第二是他律階段(約4~8歲)】:這時孩子對行為的好壞判斷是依據行為的後果來決定,例:在房間裡玩球會打破玻璃,打破玻璃是破壞家裡的東西,所以在房間玩球是不對的行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的邏輯思考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對抽象道德概念的認識並不清楚,因此沒有辦法判斷別人做這件事情的意圖,或者是動機。給父母的建議因為孩子的行為常受到結果的影響,所以父母可善用「鼓勵」、「獎賞」、「處罰」、「隔離」等方式,帶領孩子逐步發展出行動與好壞的認知。此階段的孩子開始與同儕互動,父母可藉機讓孩子與同儕做出相同的行為,一起來判斷好與壞。此階段的孩子雖可能不解行動背後的意義,但道德的行動在任何人生階段都不該缺席的;所以建議家長還是要在孩童可塑性高的階段指引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地方,做適當的事情。【第三是自律階段(約8歲以後)】孩子已能意識到行為的意圖和動機,例:為什麼有人犯錯時會裝哭來避免被責罰。這個時期的孩子意識到規則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也可以被改變。孩子會開始判斷規則的合理性,也會依照不同的情境說出這些規則的合理與否,例:在圖書館規定不能講話太大聲,但是在遊樂園是可以講話比較大聲。給父母的建議:這時孩子已成熟,很多道德行為已非全由父母告知而行;這時父母可與孩子討論各種不同的可能,並協助選擇做出決定,在探索的過程或錯誤的嘗試中,逐步培養孩子反省檢討的能力與負責的態度,去面對未來人生中的道德議題!~~孩子不會讀書沒有關係,但請從現在起好好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因為"道德"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資產!~~~"用黑紙撕出圖片(案)的影子,並貼於白紙上!"。。週二使用過手電筒照投影片,因為孩子"記得快.忘得快",所以今天我再次拿出手電筒,因為我要讓又文和亦帆親眼看看什麼是"影子",他們必須知道什麼是"影子",這樣才有辦法完成接下來我設計的活動。。我用手電筒往我們3人的手指照,我帶著又文和亦帆一下比5。一下比2。一下比4。。,除了認識"什麼是影子"外,同時我也讓他們回憶數量1-5~!~收起手電筒,我用黑紙(影子)剪出"手勢數量",1=食指,2=食指+中指,3=食指+中指+無名指,4=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5=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姆指,接著我拿出教具:手勢1。2。3。4。5,我先示範這5種手勢的"影子對應",示範一次就好,不用太多次,因為又文和亦帆已經是我肚子裏的蛔蟲~心知肚明我要他們做什麼。。我拿起教具手勢5(其它不動),我問亦帆:"這是什麼?!"亦帆很大聲回我:"5",我說:"你也知道5喔,那5在哪裏?"亦帆立刻把教具手勢5放黑紙(影子)手勢5上,我再拿教具手勢3給亦帆,我說:"這是多少?"亦帆答不出來,但是他開始做了很恐怖的動作~他用自己的食指"一根接一根接一根"數著教具手勢3,數完我附和:"哇,123,是3耶~",我一耶完亦帆立刻將教具手勢3放黑紙(影子)手勢3上;我把教具手勢12345通通從黑紙上拿走,我再把教具手勢135一個一個交給又文來放(又文放完一個我才再給他一個),結果又文3個全放對,我不相信又文在瞬間竟可以變天才?!。。於是我直接將教具手勢24交又文來放(二擇一),結果又文還真的全賓果,現在我已經相信自己的眼睛,更相信天才背後一定有高人當幕後的推手~!~哇。。時間剩5分,趕緊讓他們來挑挑自己甲意的圖案。。趕快讓他們試試可以讓自己小指頭更靈活的機會~撕黑紙(影子)。。最後最後~"大手必須牽著小手",才能順利完成看似不怎麼起眼,但卻是很有意義的創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ly5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