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老子】
觀玅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老子】
觀玅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老子】
觀玅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老子】
觀玅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